因著這學期開始接案,昨日我重新開始參加久違已久的團督,聆聽這些研習與個案報告,總是讓我有許多思考。
早上聽zenmei老師的沙盤技術,最讓我深刻的是:無論如何,治療師要能夠提供一個自由且安全的空間。
這麼基本的諮商信念,仍然成為我此刻的提醒與學習。
*
那天,min老師來告訴我案主的狀況,
在她的分享裡我們發現給案主明確的堅持與設限是會讓案主不再以情緒來獲取他想要的東西一個重要方式
明確的堅持包含給予現實的邏輯世界
ex:你這樣生氣的說話我聽不懂,所以現在不聽,等你能好好說我才聽
ex:生氣時,你要摔桌椅可以,到旁邊摔,摔壞一套要800元
這些都能讓案主從情緒回到現實世界
然後,min老師不免好心的提醒我,不要讓他爬到我頭上,要堅持自己的規則
首先,也許是我的外表形象,我實在好常收到這樣的提醒喔!
再來,十個案主有九個,老師會對我(輔導老師)這個角色有這樣的提醒,
因為這些會來到諮商室中的孩子,當然十個有九個是在現實世界難以遵守規範,或無法遵守界限的
而他們周遭的大人在與他們互動中,也難以設定或堅持合宜的規則規範,協助在發展中的孩子長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過動的孩子更是,因他們本身在自我控制的能力上就較容易衝動)
這些想法是我此刻才想的比較透徹些
加上先前我曾經因為老師這樣的提醒在諮商關係一開始的時候就設限,
導致諮商關係很困難建立,孩子難以信任與靠近。
一個超級慘痛的教訓
我在諮商前,擁有上述自己寫下的這個認知,我覺得是好事
以後聽見老師們這樣深切的諮商前提醒,我會將他視為一個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生物人多於社會人)
而不是老師在告訴我怎麼做我才不會讓自己被孩子爬到頭上
在諮商中,諮商關係在任何學派裡都是極為強調的基本要素。
只是不同的理論學派,對於諮商關係是否一定要正向、溫暖、積極
或者諮商師可以質疑、挑戰,在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見解
這使用時機與態度,完全還是視理論來界定
關於理論,是我另外一篇想要記下的事與省思
而我,在週一接案前,要先放鬆的是,別急著給予限制
但要瞭解在遊戲治療裡最基本的設限為何
然後以諮商關係作為初期目標。
關係是信任的開始~
另外,理解一個孩子為何會在要不到東西時大吼大叫
有幾項可能:
1.孩子本身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2.母親在與孩子互動中,常對規範不堅持,而傾向以滿足孩子立即性的需求為主
當孩子本身以為立即性的需求滿足才能讓他開心
但事實上,當孩子進入團體,發現自己常因無法得到別人的滿足而產生器序破壞規則,引來責罵或不被喜歡
其實他們獲得更多的是挫折感,以及感到不被接納喜歡
於是父母怎麼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互動序位,設立規範與溫和堅定的堅持,其實長遠來看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自我控制能力及成就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