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我們學校教了多年低年級老師給他們班小朋友的小日記結構
(第一段)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段)你做了什麼
(第三段)你的感覺和想法
結構像是支架和引導,能幫助孩子開始一步一步建構與細緻他的思考,也開始有段落的概念
我自己在一年級下學期試了幾篇有共同主題的小日記寫作,在教室討論後完成
發現這個結構確實能幫助孩子有方向的寫,但小朋友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會分不清楚要寫的哪裏不同
後來我的說明是:
第一段寫的是大家一起發生的事(例:生活課我們一起到思路撿落葉。)
第二段寫的是你自己做的或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事(例:我看到一個比我的手還大的落葉,還看到像愛心的落葉)
第三段:我覺得好開心,因為我把它變成一隻蟲的身體。(做落葉畫)
一年級小朋友對段落的認識,需要從課本的文章慢慢建立
至於為什麼要分段,我覺得我還沒有一個課程或說明讓這件事能讓他們理解
所以這部分也會使小朋友不清楚分段的意義,目前只能按照我給的結構練習
(很多依然沒有分段寫完一篇,有的已經可以分段)(也許其他督導老師也能分享呢?我也提問,呵呵)
所以小朋友寫出來的文字,會隨著他的觀察力,感知力,和閱讀順暢度,對句子的認識,對段落的認識....
有各種差異,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透過小日記讓他們經驗『原來可以把我想的用我學到的國字注音寫出來喔!!』
做小書某部分覺得也是這也的概念延伸
 
而二年級我自己想要試試看的修正是,做”五感“的練習寫作
有點像大沈老師說的描寫的能力
因為五感”很連結他們的實際的生活經驗,及培養他們的觀察感知
到了高年級,各種的寫作摹寫練習與敘說,都非常需要這個基礎,寫小說更是了
所以我這學期想把其中一個重點放在五感的句子練習
 
其實回到課本課程的設定,低年級都還在練習詞和句子,所以會有各種造詞,照樣照句,換句話說,造句練習
我分析整理了一下二上國語課本課文生字後我會念“或”比一比“要教的知識(康軒),
發現『動作摹寫』和『疊字詞』(用疊字詞形容東西或動作)是出現在好幾課中的
我自己計畫以此常常讓孩子做『擴句練習』與延伸寫作
此外,像大沈老師分享的備課文裡,每課都有這種句型練習在課本-我會造句
這也可以作為延伸寫作的基礎引導句或小日記的題材
因為舒甯一年級已經有給孩子寫十字小日記的習慣,所以我覺得可以每天就以此延伸讓孩子練習擴句
 
最後,回到那個小日記結構,我後來覺得受惠的其實是小朋友犯錯後的對話
來的時候我先問:1.發生了什麼事?(聆聽他主觀的理解與描述)
                             2.你做了什麼?(進入反思自己的行動和語言,以及互動)
                              --然後我會有很多對話在這裡停留。用對話補足互動和事件全貌。
                             3.所以你覺得.....(同理他的經驗,也可以讓他挑情緒卡)
三段結構後,就可以進入討論行為的後果,下一次的選擇與辦法.......(各種教育的對話)
小朋友會慢慢熟悉這種反思的眼光(這也是小日記的目的之一吼~學會看見經歷過的經驗並回到自己身上反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ainforests 的頭像
    rainforests

    narrative life

    rainfore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