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敘事課兩天,因為我剛出院容易疲憊,所以都各只上了半天。早上的半天,老師通常會講解下午要練習的概念,是我很喜歡的部份。

這次講相互理解,講脈絡。不只看見對方重視的信念價值,也不只看見自己重視的信念價值,而是同時看見。
通常在諮商情境裡,我被訓練看見對方重視的,然後反映出來,雖然諮商師自己的主體性也很重要,但在諮商情境裡卻不自覺的會放得很後面,甚至沒有覺察。但到了日常生活裡,會有個反轉,我會很在意自己的信念價值,有時候沒有在意對方的,我無法理解而感倒被壓迫感,著實少了一份同時看見。於是,在概念上相互理解,指的是同時發生,在日常生活的練習裡並不容易,得刻意去做,而第一步便是放下自己的聲音,能有個空間,納入一種聆聽跟理解的可能性。

這時候,我就要借助楊定一博士新書裡一直要做的『我接受』這個練習了。這個接受練習,非常幫助我能放下,放下內心的捍衛,放下與他人的信念價值衝突,放下一些要追尋的焦慮感。真的能『在』當下的呼吸與片刻裡,不在任何標準與外在事物的任裡頭爭個勝負。

老師那天分享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說:人會受困,是太在意用外在的事物來形成自己的認同。
這點我相當有感受,就像是我用一個老師,用學生心中的我,家長心中的我,00心中的我...來形成自己的自我認同,或追尋某個更好的我的樣子
然而,無論那是什麼樣子,只要是追尋,總是無法滿意當下的狀態,於是各種情緒和受困緊繃就會接踵而來,形成了我的生病。

生病之後,我意外地,人生岔出另一條軌道,尤其徹底拋下老師這個自我認同,我茫然好一陣子,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在敘事裡,我想我正在經歷屬於我人生中的解構,當我不再是老師,當沒有孩子時的我,沒有這些標籤和被需要,那我還是什麼?
當我不再是......,那我還是........?這是人生的解構句。

茫然焦慮了好一段時間,也迷失在要爭取max父母認同的憤怒中,我又感染上非常嚴重的腸胃炎,一週內的疼痛與完全無法進食,讓我再次經驗只有當下,也沒有其他的追尋,發現稍稍追尋趕快好起來時,心裡的就會非常渴望非常急迫非常無法等待,於是好的更慢病程拖得更久。就像肚子很餓時,就很想趕快塞進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無法有耐心能慢慢咀嚼。不只是肚子餓,當我內心有想做的時事,也總是這樣的狀態。會緊緊抓著。

於是,當我不是老師,當我只能顧著身體,那我還是...
我還是當下的這個我。

楊定一博士說,連修行也無須追尋,無須追尋到某種境界,某種境界都有可能是一種標準,而我們又用那種標準回過頭來使自己受困,那是不必要的。

所以回到敘事的互相理解後解構裡,有了這樣的接受與放下修煉,內在或許能稍稍在日常中有更多的空間和愉悅,能理解一下彼此所各自重視的價值不同
然後,慈悲的練習
『是的,和我一樣,他正在尋找生命中的幸福』
『是的,和我一樣,他正在試著免除生命裡的受困與折磨』
『是的,和我一樣,他也會體會到生命裡的孤單和絕望』
『是的,和我一樣,他也正在尋找需要的滿足』
『是的,和我一樣,他也很想要尋找到快樂』

從底層來認識『我們其實都一樣』,於是我們就可以開始接受表面上『我們都不一樣』。互為主體,但又一體,從這裡開始。

 

 

----筆記欄

「只可惜,我們大多數人只想把對方裁切成順眼的樣子」~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我們如此的獨特,卻又如此的相同,如果少了其中的一邊,我們人類要如何生存?」
 
慈悲練習
-從底層來認識「我們都ㄧ樣」
慈悲是來自於我們底層都ㄧ樣,ㄧ種對人性的真正了解
-這慈悲練習也可以對自己
 
相互性的脈絡性理解
希望我的在地性能被你脈絡性理解
 
#那不是思考
那是一種專注,ㄧ種投入
 
#外化(隱喻)
#解構(力量還是來自於理解)
--理解自己
--理解另一個聲音
和原生家庭不ㄧ樣的聲音,最常被怎麼說?有什麼情緒?你自己會怎麼說:「我不是你想的樣子,我是⋯⋯⋯」
--看見彼此重視的
 
 
《相互的脈絡理解》
1.說故事
2.看見彼此所重視的--
3.脈絡性理解自己的聲音-先豐厚自己的重視的生命脈絡故事
4.脈絡性理解對方的聲音
5.再詮釋、理解、再發現、修正(解構-再建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ainforests 的頭像
    rainforests

    narrative life

    rainfore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